端午節看龍舟 吃肉粽 注意別吃太多避免消化不良
一到端午節,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,盼著我們回去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,裡面裹著白白的糯米,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。外婆一掀鍋蓋,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。剝開粽葉,咬一口粽子,真是又黏又甜。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,花樣也多。除了紅棗粽,還有紅豆粽和魚肉粽。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,外婆還會裝一小藍粽子要我們帶回去,分給鄰居吃。長大了我才知道,人們端午節吃粽子,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
陳先生之前到鶯歌某間當舖使用機車借錢,已償還給業務結果業務早已離職,卻還被店家追討借款,導致觀感相當不好,此後機車借錢都優先選擇有門市桃園當舖,薪資借錢好管道,汽車借款真方便,實體門市更安心。
因為端午食粽,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du統習俗。粽,即zhi“粽籺”,俗稱“粽子”,屬“籺”的其dao中一種。 “籺”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,籺有很多品種,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,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。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、餡料和箬葉(或柊葉)等,其花樣繁多。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,粽形成了南北風味;從口味上分,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。
歷史上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,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,將之解釋為“蘆葉裹米也”。西晉周處所寫的《風士記》,則明確提到了“角黍”一詞:“仲夏端五,方伯協極。享用角黍,龜鱗順德。”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,具體起源年代無考。東漢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“鹼”,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即為廣東鹼水粽。
公元前340年,愛國詩人、楚國大夫屈原du,面臨亡國之痛,於五月五日,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。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,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,引魚蝦來食。以後,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,每到這一天,人們便竹筒裝米,投入祭奠,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--"筒粽"的由來。
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、荷葉包粽子呢?《初學記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漢代建武年間,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,自稱是三閭大夫(屈原的官名),對他說:"你們祭祀的東西,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,以後可用艾葉包住,將五色絲線捆好,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。"於是,人們便以"菰葉裹黍" ,做成"角黍"。世代相傳,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。由於端午節才吃粽子,所以現在也叫端午粽。
留言
張貼留言